[摘要]在很多城市,数学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不少人一边说数学难,太难为孩子,一边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送进培训班学更难的奥数,而一旦上了初中,进行奥数培训的孩子便迅速减少。
视觉中国供图
□一边是学生家长的爱恨交加,一边是教育者的战战兢兢,在这种复杂情绪中生存的数学显然不正常
□当一个学科开始承载着一个孩子的命运时,这门学科必然会被这些负担压得变形
□如果一味降低难度,不仅可能破坏学科本身的逻辑完整性,而且也让孩子们失去了一次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机会,以及体验克服困难获得幸福感的机会。
“妈妈,为啥停了我的奥数课?为啥不给我报名比赛?”北京六年级的小姑娘周周(化名)质问妈妈。
过去的几周,周周一家过得非常纠结。
周周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管乐,并由此迷上了音乐。学习乐器需要大量时间练习,所以,从小学四年级起,周周的妈妈周女士陆续停掉了她的其他课外班,其中包括奥数。
周周一家终于迎来了让不少人“掉层皮”的“小升初”。虽然,这几年小升初的改革都在强调免试就近入学,但是,周周周围的很多同学还是在忙着上各种奥数班、参加各种奥数杯赛。“我发现所有好一些的学校看的还都是奥数成绩,孩子综合能力如何无人关注。”周女士说,从女儿上五年级起,她的手机快被各种骗子机构打爆,从几万元保杯赛一等奖,到几十万元保上重点,虽然周周一家并没有被这些信息牵着走,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被这些信息搅得心烦意乱。
在很多城市,数学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不少人一边说数学难,太难为孩子,一边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送进培训班学更难的奥数,而一旦上了初中,进行奥数培训的孩子便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社会舆论开始炮轰奥数,各种禁奥的政策随之出台。
虽然奥数并不等于数学,但是,数学无疑受到了影响,“从现在的各项改革措施看,数学已经‘活得’战战兢兢了。”一位一线的数学老师说。
一边是学生家长的爱恨交加,一边是教育者的战战兢兢,在这种复杂情绪中生存的数学显然不正常。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当前的数学教育离理想还有多远?数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带着诸多问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和研究数学教育的专家,试图把数学拉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当一个学科承载孩子的命运
这门学科必然会被压得变形
“现在我们的学校不敢直面学生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不久前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国际论坛(数学课程北京场)上说。
陈校长所说的“问题”稍有些复杂。
这些年教育承受的批评不少圈外人呼唤有教无类,圈内人期待因材施教。其实,圈内圈外的批评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因为给每个人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给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制度上的保证。
但是,问题还是来了。
陈立华说,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很多课程完全可以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进行自主选择,但是数学、语文和英语(精品课)“走”不起来。家长会质问学校:“我的孩子为什么只能上C班,不能上A班”“我的孩子自信心会被打击”……
123下页尾页共3页阅读全文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