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和北京市初级中学京剧教材编写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近日透露:目前,本市正酝酿、筹备编写小学版京剧教材。去年,在梅葆玖先生的倡导下,促进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地方初级中学京剧选修教科书《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目前,该套教材正在丰台区初中阶段试点使用。今后,促进会与京剧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进一步修订、完善教材,力争在全市推广普及。(5月3日《北京日报》)
教育的实质是培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前者是育人目标,后者则包含育人载体和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已成为育人共识,现代公民需既立足传统、又有现代意识;在育人途径和方式方法选择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爱好各不同等成长规律也已成为共识。此番京剧以选修教材的方式走进北京中小学(微博),正是基于首都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同时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它在文化育人模式上的探索于全国而言应具有探路意义。
其实,有关“京剧进校园”的提法由来已久,2008年教育部就提出并选定15首曲目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试点。此后,喝彩声固然很多,但相关争议和担心也不少。归结起来,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入选课本的京剧曲目有争议,二是对只选京剧有异议。多数家长(微博)则担心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尤其是在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上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和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权重后,家长“只有学习语数英理化等考试科目才不是负担”的认识渐趋动摇和改变。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早就指出,不论是“京剧进校园”也罢,还是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也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不仅不会增加负担,相反,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对培养孩子的综合人文素质又多了一条途径。
当然,“京剧进校园”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怀揣梦想使命、身心健康发展的现代公民,既要扎根于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要有世界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剧进校园”只是一个实现传统文化育人的平台,要真正实现育人目的,不仅我们的家长育人观要转变,学校教育教学也要随之转型。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当然不是培养专业演员,也不仅仅是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和心灵的滋养,在厚重其为人素养的同时,打开人生的另一片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在所谓的名校和成功面前有自己的主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足够的定力,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立场坚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执笔:张晓震)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