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里约奥运会赛程第一天,计划中的四大冲金点全部落空。杜丽、易思玲冲金失败,庞伟冲金失败,女子重剑冲金失败,孙杨冲金也失败……当我们用“痛失金牌”报道这些新闻时,我们在向孩子传递什么价值观?银牌、铜牌怎么了?突破自己难道不是成功吗?
有人说,中国队员太在意输赢了,没得金牌就痛哭流涕。再看国外运动员,不管名次如何,出来成绩大都喜不自胜,他们似乎更享受的是比赛过程。
孙杨曾讲过,伦敦奥运会400米决赛前,走进场的他看到看台上的父母,当时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就算是死在水里,也得把这块金牌拿下来。(援引媒体报道)我想,怕父母失望,可能是他当时最简单的想法……在中国运动员的心中,原本快乐的体育是一件“向死而生”的事情,夹杂其中的全是苦痛挣扎。
在竞争中,幽默豁达的心态远比奖牌和名次更为珍贵,对我们的运动员如此,对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恰恰在生活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是“争第一”的声音,导致许多孩子都有“输不起”的心态。我们该如何教会孩子“输得起”呢?
输不起的孩子:
情绪化非常明显,甚至伤害自己。
输不起的孩子一旦在竞争中失败,容易情绪低落、心里痛苦,常常表现出生气、任性、说谎、攻击等行为。
拒绝继续加入到竞争中以逃避失败。
这种情况的孩子更常见了,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哭闹不休、拒绝继续参加。经常有家长说,“我们家孩子不会交朋友,做游戏、参加比赛他只能赢、不能输,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了。”家长以为是孩子社交能力差,殊不知是太过争强好胜害了他。
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理由。
人都擅长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借口,小孩子也一样。面对失败的事实,不想让大人知道自己失败而失望,于是学会找各种理由来掩盖事实。有些家长表示,“孩子考试一失败就喜欢发脾气,我们也不敢说他,就怕给他更大压力。”其实这也是孩子找借口的一种方式,害怕面对失败,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发脾气的方式“蒙混过关”。
输得起的孩子:
情绪不受输赢的控制,懂得克制自己。
这类孩子在竞争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嘻嘻哈哈的,但关注输赢,不过也不会对输表现出过激的行为。而且,这类孩子一般都属于“阳光型”的,比较开朗、善于交流,别人也愿意与他竞争和分享。
懂得享受比赛的过程。
竞争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才是竞争中最具价值的地方。比如高考,说它是一项长期竞争不为过吧,但是纵览今年高考的“状元经”,你会发现,几乎每个状元的心态都不是紧绷的,他们兴趣广泛、各有特长,考试取胜不是唯一的竞争目标,可就是他们摘得了桂冠!
即使输了也会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次的成功做准备。
在这类孩子的眼中,竞争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出色,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自己同一水平,往往很难发现问题,一旦跳开这个圈子,与更多的人竞争、比赛,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了,这是促使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所以,在竞争中,所谓的“黑马”,往往都是这类孩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输不起”
一些输不起的孩子,他们的竞争意识都很强。这类孩子的家长要么是自己的事业不如意,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么是自己事业有成,但孩子也绝对不能输。这类家长喜欢给他灌输弱肉强食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也喜欢计较量化的得失,比如孩子是否考了全校第一、获得了多少证书、将来能否上重点学校等。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类孩子的父母自身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还记得轩轩和杨阳洋真人秀里的输赢表现吗?
一场小游戏,邹市明输了,轩轩不依不饶要爸爸“现在就赢”,节目组只好增设一轮游戏让邹市明取胜;杨阳洋更因为在游戏中慢半拍被其他小朋友说“你输了”时,当场爆发,哭喊:“我不喜欢你们了。”相比同期的其他孩子,或许是他们的爸爸运动员的身份之下,输赢意识更强烈,对孩子的输赢心态,影响也更为明显。
心理学专家张怡筠博士对此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说,年幼的宝宝有过度乐观的倾向,他们往往高估自己。
刚出生的婴儿心中,是没有外部世界的。在那他们的感受力世界几乎是由他掌控的。这被称为“全能感”,这种全能感来自于他吃奶的需求几乎可以被随时满足,而吃奶又几乎是他的全部需求。婴儿由此确认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随着婴儿逐渐长大,“全能感”也在逐渐减弱。
但相对于大人和较大的孩子,幼儿的全能感还是比较强的,他仍然倾向于认为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做了什么就能成什么。所以当事情没有按预想发展,幼儿会感到极大的挫败,那是“全能感”受到了破坏。
其次,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
幼儿时期,由于生理发育原因,孩子还不能很好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容易把情绪表现出来。
再者,过度溺爱或完全忽略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孩子“抗挫力”的发展。
父母或养育者过分溺爱孩子,太快地帮助孩子,急于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得孩子没有面对挫折的机会,抗挫力得不到锻炼;
相反,如果完全忽视孩子,就会使得孩子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得不到任何帮助,最终无法跨越困难,导致孩子产生“困难不可战胜”的认知,同样也破坏了孩子抗挫力的发展。
孩子要“输得起”,父母怎么做?
★避免心理暗示,减缓孩子对“输”的焦虑情绪
家长的行为和言语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项行为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地表扬他,而孩子哪一项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定的失望,一直在孩子耳边念叨“别人家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自卑感,长此以往会给孩子这样的错觉:爸爸妈妈喜欢“优胜的我”,所以我不能输。
一旦孩子心中形成这样的想法,就会过分在意输赢,导致孩子“输不起”。
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以免“逼”出一个输不起的孩子。
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输赢的反应,强化对他“输得起”行为的认可。比如,为了让孩子明白“输得起”也是一种好品质,在竞争性活动中,如果孩子输了,但孩子对此反映并不激烈,家长就可以借机表扬孩子“不仅赢得起,也能输得起,很有担当!”
当然对“输得起”的正强化也不能滥用,以免矫枉过正。
★让孩子理解竞争的意义,从而勇于直面失败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中的失败不是为了打压你,而是让你在失败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从而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所以不要逃避竞争,不要害怕失败。
★利用失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张怡筠博士对此也有一些具体的建议,父母可以尝试如下步骤: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
安抚情绪是第一步。切记不要否认孩子的情绪,不要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也不要在孩子情绪爆发的第一时间着急说“没关系“,一开始就说“没关系”恰恰是对情绪的不接纳。
第二步,肯定孩子的努力。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即便自己“失败“了,妈妈还是很喜欢自己,同时也是进一步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且,肯定孩子的“努力”和“用心”,也是在把这样的品质内化到孩子心里。
第三步,待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分析“失败”原因。
这一点针对四岁以上的宝宝,一般四岁以内的宝宝其认知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来做这样的“分析”。引导孩子分析原因的时候,尽量用问句,以激发孩子思考。
第四步,鼓励孩子再次尝试。
比如说:“来,再试试看。”
第五步,孩子再次尝试之后,及时表扬孩子。
比如说:“你真是个不怕困难的好宝宝!”
成王败寇、崇拜胜利者,可能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共性,但我们不能因此给孩子这样一个价值标准:只要你能赢,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方法,都贵为王侯;如果你输了,不管你如何努力,就会被弃之如敝履。
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承认失去”的智慧,有时候,表面上,你是失去了一点点,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其实得到了更多。
点击进入北京小升初网官方网站
关注北京小升初网微信(bjxschu)
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实用、最全面的小升初资讯,这里不仅有北京小升初相关信息,也有知识集锦,家庭教育、深度美文等,精彩不容错过。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