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

时间:2016-07-20 08:10:17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思想汇】

编者按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这引起了全社会普遍关注,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关注此话题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建立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

美国经济学家米凯研究证明,教育水平每提高10%,就会让6%~7%的农民迁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国家要求“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既是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要求。

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基础

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美国城市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基础设施只有在为市民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但是,城市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将表面的光辉摆在人的需求之上。”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现代化、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统一。

7月14日,在合肥市方兴小学报名点,来自安徽舒城县的李梦涵小朋友在家人的陪伴下报名入学。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首先,城镇化是人的教育的现代化。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其次,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更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再次,城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镇化必然意味着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所造就的国民素质息息相关。

充分认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201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不仅标志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历史性变化,也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短缺的主要矛盾已由农村转向城镇,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矛盾其性质已发生重大转变,农村教育已由数量不足转向质量不高,需要着力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和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差距问题,也就是“乡村弱”的问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着力解决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学校教育资源供给跟不上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短缺问题,也就是“城镇挤”的问题。

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选择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国家出台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正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新要求做出的科学判断。

1234下页尾页共4页阅读全文

汉寿中小学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