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为六种行为划定“红线”。然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依然屡禁不止。如今暑期又到了,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多措并举,做好“加减法”。
第一,从补课的供给侧做加法。当下,教师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作为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构成。在实际操作层面,一线教师如果不能晋升职称,工资的增加主要靠薪级工资,而薪级工资级差为几十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增幅微乎其微。近几年,政府在增加教师收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不具有普惠性,难以改变教师工资偏低的现实。如果现有的收入足以让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哪位教师还会不辞辛劳地突破“红线”去从事不体面的补课?
要增加教师收入,更要增加教师工作的获得感。作为一名教师,不管是自愿抑或无意从事这份职业,自走上三尺讲台起,通常都会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体会到其他职业没有的获得感。对此,教师要自我调整,增加职业认同感,政府也应出台政策,让教师安心从教。
第二,从补课的需求侧做减法。现如今,补课已经成了市场行为,要根治这一问题,还应该减少对补课的需求。现实中,想补课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山望着那山高,于是,有了“课内不足课外补、校内不足校外补”。应该改变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其实,很多家长也不想让孩子补课,而是不得不补课。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学科成绩对孩子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补习班。
诚然,解决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划红线”、开展专项治理,形成高压态势。但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符合市场规律,从供给和需求入手,多措并举,做好加减法。
(作者沈智宏,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21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阅读( 15)评论1赞1收藏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