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是不是真理,事情的的确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唠叨叨,还沿用旧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甚至不奏,“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小学家长都喜欢关注的微信,我们等着您!
搜索微信公众号:名校资讯, mingxiaozixun --长按复制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
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
20岁之前是轻蔑期;
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
40岁之前是深爱期;
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总是家长问一句,才不情愿地答—句,—句也不愿多说,就像挤牙膏似的。家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了解下面几个与孩子沟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父母是子女的监护者,培养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义务教育孩子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与子女不平等。父母与子女在人权、道德、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和孩子都是平等的。在这些问题上,谁都没有特权。
有些父母总是强行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做事,否则的话,就会说些“你不听我的,我就不要你,你就不是我儿子,你以后别见我”等等威胁的话。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在我们很多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子女是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但不能粗暴干涉。
2换位思考的原则
父母要想和子女沟通顺畅,就要理解、体贴子女,更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往往会有差异,如果学会了换位思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很容易消除,大家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就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心平气和地发表看法。
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家长在孩子高中这三年,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办事,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抓紧时间,分秒必争,搞题海战术,造成孩子心身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复习效率下降,考试成绩当然不理想。这些家长如果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实际出发,和孩子沟通好,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3真诚原则
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效果好坏,与父母如何听孩子讲话很有关系。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无所谓,有时听孩子说话,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一边听一边还想着别的事。孩子看父母这样,以后有什么事就不想讲了。所以,父母也别抱怨孩子是“闷葫芦”,责怪他们不愿和家长交流,家长得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我们做父母的想一想,孩子在说话的时候,自己是在专心听吗?有没有对孩子的谈话作出积极的回应?恐怕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样的谈话态度怎能不让孩子失望呢?
4父母必须学会倾听的技巧
第一,父母与子女谈话时注意力要集中。
父母与子女谈话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听孩子说话上。不要干别的事情。不要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看短信,一会儿东张西望,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孩子自然没有了继续谈下去的欲望。
第二,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谈话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听孩子讲话,,必要时可以做一点简单的记录。有没听懂的,等孩子讲完之后再问,不要打断他,这样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第三,态度柔和,面带笑容。
父母与子女谈话时,父母态度要柔和,要面带笑容,给孩子一个宽松舒畅的环境,孩子就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愿意把自己的困难告诉爸爸妈妈,愿意得到爸爸妈妈的开导和帮助。很多家长和孩子谈话时,板着脸,瞪着眼,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威慑,对沟通也不会有好处。
除了掌握上面几个原则,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在语言的使用上还需要注意一点技巧。中国有句俗话“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说话的语言、语气、动作、姿态、表情都能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
有人认为,父母和孩子都是一家人。怎么说都无所谓,话轻话重都可以。特别是有些父母还认为,自己的孩子,又不是外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挖苦就挖苦,想斥责就斥责,这样的沟通不仅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还会导致他们与父母发生冲突。
父母与子女之间,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也许读懂这首诗你会明白。纪伯伦的这首《致孩子》,冰心翻译。送给你,也送给所有有孩子的父母们。
致孩子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汉寿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