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就业压力,看总理如何破局?

时间:2016-05-10 14:27:11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业不仅意味着收入,也是生活信心的来源;而对于一个国家,就业稳定,社会才有活力,经济也会有向好的预期。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人社部考察。总理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人数达1200多万,还有其他一些重点保障对象,要把促进他们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每年这个时候,随着天气变热,就业也会迅速升温。而这两年,就业的热度尤其高,不止学生和家长一脸焦灼,有关部门如临大阵,总理也每每为之运筹擘画,乃至视就业为第一要务。在年初一场座谈会上,他说,“对于老百姓而言,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必须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就业下滑,经济增速即便再高也没有意义。”

????早在2005年,李克强履任辽宁省委书记之初,走访抚顺一处棚户区,他发现,老百姓垃圾箱里连一片菜叶都没有。由此触动,李克强在辽宁大力推动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他说,“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

????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2015年749万,今年则达到765万,每年都创“历史新高”,而今年的形势尤为严峻,除了高校,中职亦有数百万人,这些还只是“新增”就业,若加上企业去产能富余下来的劳动力,以及部分“事实失业”的农民工(因为,此前很多官方的统计口径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则今年的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多重困难叠加的背景下,总理走访国家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向社会释放出促进就业的积极信号。那么,总理将如何破局?

????根本之策仍在于向改革要环境、以改革换空间。近年来,传统产业一是遇到环保瓶颈,接纳就业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加之在新经济的冲击下,左支右绌,已经很难继续发挥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作用。而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则受到诸多制度环境的制约,并不能完全接纳就业的转型。

????以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提倡的“双创”来说,不少地方仍停留在倡导阶段,或者只是扶持个别“花盆”或“盆景”式的创业企业,其价值只是停留在供人参观、标榜政绩的阶段,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的改革突破。一般大学生、社会民众的创业、创新仍门槛高高、关卡重重,民间的活力与热情并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商事制度改革了,企业登记可能有所简化,但办企业需要的其他要素,比如物业过高、管理繁杂、融资难题等等,仍很艰巨。而从更深的层次看,过于庞大、无所不在的国企也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多有抑制乃至覆盖。此外,来自权力的挤压、盘剥更是难以彻底根除,以前可能是设租寻租,现在很多时候则是不作为,懒政、怠政。

????凡此种种,都使得现实中的创业、创新每每遭遇困扰。若指望以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则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惟有权力有所戒惧,有所为有不为,则经济才能活跃,市场才能繁荣,就业才有可能实现动态平衡。

????其次,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经济增速当然很“宏观”,但这样的“宏观”却与家家户户的民生有着莫大的关联。一旦增长停滞,必然会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这两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更有大批农民工被迫离开城市,由此,给不少农村家庭带来“双重打击”。

????此番总理特意强调促进农民工就业,本身也是从城乡发展一盘棋的角度来考量的。就业无着,则民生堪忧,经济不振,社会不稳……何况,未来很多年,中国都将面临着加速城镇化的问题,农民工若无法就业,那么这些美好的愿景都只能是海市蜃楼。

????当然,总理的破解之道还包括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这是底线,也是民生的根本。也即,如果能够构建一张覆盖城乡全体民众的社保网络,即便暂时解决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就业问题,也总可以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使其免于生计出现问题。

????悠悠万事,就业为大。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业不仅意味着收入,也是生活信心的来源;而对于一个国家,就业稳定,社会才有活力,经济也会有向好的预期。(胡印斌)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