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误传死讯的“汉字守护人”杜道生在教师节这天还是走了。昨日8时50分,杜先生仙逝,享年101岁,“可能是年龄太大、脏器衰竭”。家人说,去世前几天先生在病房里仍怡然自得,背诵《诗经》
先生晚年最宁静的时光,在小院里度过。老人喜欢《牡丹亭》,有时躺在床上反复吟唱。一口乐山腔,唱得抑扬顿挫
学高为师
《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他能详细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
发表《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被誉为“汉字守护人”
曾经为《新华字典》纠错300多处、参与编写《汉语大字典》
“乘公交时口袋塞一沓叠好的纸,写着教育小偷好好做人的箴言”
一生坎坷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网友感叹“其学或可企,其人不可及”
“我们上大学时,常见老先生到学生食堂打饭。他常年一人独居中文系,穿着旧而土,背一个绣着‘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但他读尼采、论卡西尔,与研究生pK论道。进城乘公交时,上衣口袋塞一沓叠好的纸,上面写着教育小偷好好做人的箴言。一位可爱、可敬的老先生,真正的达人。”———网友忆杜老
大师生平
师从胡适、闻一多
杜道生,四川乐山人,生于1912年,于1935年考上北大,后调到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任教。他一生命运坎坷,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杜老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曾师从钱穆、胡适等国学大师。弟子王旭曾根据对先生的采访和了解,整理出一本书《杜道生传》,可谓先生最权威的人生传记。
郭沫若曾赠对联
1935年,杜道生考上北大,师从文学院院长胡适、历史系教授钱穆、文学院教授闻一多等。他听钱穆先生的课几近成瘾。1938年,钱穆小住成都科甲巷,时在乐山教书的杜道生写信问安。1941年,钱先生居住在北郊。已来成都工作的杜道生,常与钱先生雅聚论学,商讨合办一份杂志的事宜。
1939年,郭沫若回乐山看望父亲,得知昔日老友杜高崇的弟弟杜道生是乐山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现在又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激动不已,对这位后学赞许有佳,主动提笔,赠送他对联一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以兹鼓励。
出书改变扬琴界
先生一生热爱戏剧艺术,曾把四川传统扬琴唱本的经典曲目加以记录整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花钱请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四川扬琴唱本》问世前,四川扬琴行当中,从艺者的眼睛几乎都是失明的,所以一直没有固定的唱本,弹词艺术都是靠一辈辈的艺人口耳相传。先生整理出唱本后,四川扬琴界为之一振,吸引了很多文化高、素质高的从业者,也改变了以前那种单一的传承模式。
大师成就
杜道生能背诵《说文解字》,对段氏《说文解字注》尤熟。《说文解字》的9353个汉字,他都能详细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并能熟练写出其篆体,还能讲出许多前人所未讲到的汉字中蕴含的哲学内涵。学生称他为“活字典”,学界则誉他为“汉字守护人”。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与杜老交往密切的学生———人称“长衫先生”的四川师范大学老师李里,他给记者讲述了杜老与文字的故事。
“为《新华字典》纠错300多处”
李里说,“文革”中,嗜书如命的杜道生在衣兜里揣一本《新华字典》,偷空默读。“文革”后,杜道生把读《新华字典》的积累写成长信,指出《新华字典》中三百余处应该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寄给当时主持《新华字典》编撰的魏建功先生,不久后收到魏老回信,他热情地肯定了杜先生的意见,并允诺在下一次《新华字典》印刷时参考杜先生的意见进行修订。“最终在第二版的《新华字典》里确实修改了杜老指出的这些地方,杜老再看时没有再提异议。”李里说。
“花10年参与编写《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辞书,所收汉字五万余个。参与编写的全都是当时学界的大家和知名教授。
“作为《汉语大字典》的编委之一,上世纪80年代杜老在武汉用10年参与编写大字典。”据李里介绍,“因为杜老对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非常熟悉,并找出了书里的条例,部分编撰条例也被运用到编写中。”
坚持繁体字 反对汉字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凡是关于汉字简化的各种学术会议,杜老一概不参加,写字教学都必用繁体。他常对学生们说:“只有繁体字才能深刻体现汉字形体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并展现汉字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他说,汉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众掌握,但必须要保存传统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大师印象
“这样的大家,当世已没有几个”
善良、温厚、博学
“这样的大家,
当世已没有几个”
昨日,杜道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很快震动了国内多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字学的老师们。昨日下午4点,记者在微博搜索窗口输入“杜道生”三个字就立即弹出500多条实时微博。“这样的大家,当世已没有几个。”杜老的学生、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及徐说。
周及徐是杜老87级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硕士点的负责人,他说,杜老的学生有不少现在都是国内各高校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领军人物。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华学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立军;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等。而记者了解到,在川内不仅包括著名的平民校长李镇西,四川大学教授谢谦和“长衫先生”李里等,也都曾受教于杜老先生。
昨日,谢谦转发了成都商报官方微博发布的关于杜老去世的消息,并表示,“杜老教过我们唱昆曲,很善良、温厚的老先生”。李镇西也表示将专门撰文纪念老先生。
昨日,微博网友们更是曝出了很多有关杜老的小故事,勾勒出另一个杜老。网友“杨联芬”说:“我们上大学时,常见老先生到学生食堂打饭。他常年一人独居中文系,穿着旧而土,背一个绣着‘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但他读尼采、论卡西尔,与研究生pK论道。进城乘公交时,上衣口袋塞一沓叠好的纸,上面写着教育小偷好好做人的箴言。一位可爱、可敬的老先生,真正的达人。”
网友“西北上的鸥鸥”说:“先生是真正‘寿过百龄’了,其学或可企,而其人不可及。”
大师故事
两次失窃 大量藏书被盗
杜先生居所清贫、宁静,满屋子除了书柜、桌椅,再无他物。他的一部分油印手稿,摆放在墙角处,面上铺满了木灰。
遗憾的是,杜先生曾引以为傲的藏书,卧室里已剩下很少。先生的藏书,从宋刻本到乾嘉的古书,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各类图书累计不下几万册。先生弟子、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刘永康说,先生以前家中曾两次失窃,许多贵重书籍被盗,最多一次被偷过近千本,“他有一次听到响动了,都没报警。生性淡泊、与世无争如此。”
杜老50年前甲骨文教案
珍藏川大展览馆
在川大校史展览馆的三楼,有一间专门陈列高校教授手写教案的房间,而一份杜道生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写的教案(上图),陈列在该展厅的第一个橱窗,那是最醒目的位置。这份教案有43页,是杜老给当年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1958级中文系学生讲汉文字学;给1957级、1958级历史系学生讲古文字学时的教学提纲,其中画有大量甲骨文和钟鼎文。杜老用钢笔或毛笔来书写,甚至用了3种字号不同的笔迹,来表示正文、注释或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