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迪枚晔:与中国大学新签订了14个合作协议

时间:2016-09-12 04:55:18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专访新大校长迪枚晔:与中国大学新签订了14个合作协议

图为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迪枚晔教授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的采访

记者:我们知道在2012

年底新加坡管理大学新成立了一个名叫“中国事务”的部门。为什么要专门新设立这么一个部门?

迪枚晔教授:

三年前当我来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就任时,当时的校董事会主席与我确认了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他希望在我的任期内,管理大学可以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大学。他们之所以聘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拥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国际管理有极大的兴趣与热忱。我是比利时人,曾经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居住。同时,我也在不同国家工作过,包括我在1984年的时候就去中国上海工作过几周。主席十分认真严肃地与我考虑了这个目标很久,并且一直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一些大学身上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我们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的卡斯商学院、瑞士的圣加仑大学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现在随着中国,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它们也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希望在中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到四方面因素。首先,我们希望更多的优秀中国学生来管理大学读书,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第二,我们具备一流的研究环境,更愿意与中国的一流大学一起做科学研究项目,不仅仅是要求我们的教授去中国大学交流,我也想要邀请中国教授来这儿做研究。这些举措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中国经济和环境等现实问题。第三,我们相信我们的硕士项目具备强劲的优势。我们的硕士项目通常为一年全日制,相比中国两到三年的硕士课程时间要短,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学位甚至是双学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多合作办学的大学。第四点则是因为我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们能够和中国亲密接触,通过他们的中国朋友、在中国公司的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对中国的理解。中国学生也是如此。

总之,新加坡管理大学中国事务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树立良好声誉,吸收优秀学生,创立更多的硕士课程和确保我们寻找到高质量的交流合作项目。所以,我在一年半以前、每半年一次开始以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的身份访问中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武汉、成都、广州等地的大学交流探讨,寻找双方匹配之处,截长补短,互利互惠,同时也欢迎中国大学的校长们来新加坡访问。通过这些交流,我们才能渐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互相了解的深入,我们能够合作的方面就越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与中国的公司合作,尽管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的过程还需要花一定时间,但是有了新大中国事务后,这个目标也会大步向前迈进。

记者:现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具体有哪些合作项目?贵校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迪枚晔教授:

在我正式访问中国以前,我们与中国已经有了一部分合作项目。直到今年四月为期一周的中国之行,我们又与中国大学新签订了十四个合作协议。比如说我们的教授被派去复旦大学做研究,他恰好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在正在那儿开展有关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中国和新加坡都非常有意义。除此之外我们也设立了一些其他研究项目,像是今年我们与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一个金融夏令营项目,超过100名博士生和研究员参与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硕士项目,我之前提到过我们与厦门大学有两个合作项目,应用金融学和金融经济学,现在除了厦大,我们的合作方还增加了上海财经大学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他们各自会送30个学生来管理大学学习。另外我们现在正有26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学习商务信息科技的课程。

我们设立这些硕士项目都是处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我目前只希望我能够增加这些研究项目的数量,学生的人数和双学位课程的数目。此外,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与中国的一些大学建立行政类课程的合作。无论对于新加坡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能够在校园里学习和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互相带来新的知识。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还期待我能够将中国和印度的大学联结起来,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创造一个三校联合的项目,让三个国家互相学习和挖掘商机。所以其实我不单单希望在中国树立起管理大学的声誉,同时还有在印度和东南亚其它区域。我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够拥有这样的三方到四方共同合作的项目。

迪枚晔教授:我第一次去中国是跟随大众品牌去长沙给他们的供应商做质量管理培训。从那时起我每年都会去一次中国,过去三年可能是一年好几次。所以我去中国既是老师和研究者的身份,同时也是一个旅游者。在1980年到1990年代初,中国的大学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不乏一些很好的教育机构,但是研究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如今,中国的政府对于一流的大学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我所去的一所在中国排名前50的大学里,除了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外,也同时拥有高质量的研究项目。所以在我看来,这近十年中,中国一流大学的最大变化是从单一的教育机构转变成了真正的大学,将教育与研究更好地结合了起来。包括现在有许多留学欧美的研究人员,毕业后都能够回到中国大学里工作。他们将能够为中国大学带去更强大的研究力量。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中国的大学一定会迸发出许多优秀的研究课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和中国大学合作的重要原因。通过双方的合作,发挥彼此的优势,在两个世界都能做到最好。

记者:那么新加坡大学与中国大学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迪枚晔教授:新加坡大学对于外国人才非常开放。总的来说我们的大学大约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工作人员是外籍员工,这种情形并不仅仅只限于我们学校,我认为这种为外国人才,包括研究者和在读学生提供工作和学习机会的模式是新加坡大学的优势之一。它能从整体上提高产出的质量。新加坡友好的环境也十分适合和吸引外国人才居留在本地。第二点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教学语言是英语,相同的交流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点则是新加坡政府对大学的大力支持,政府所提供的资源数量对于大学的更新升级意义非凡。第四点则是新加坡政府本身对创办两所新的公立大学充满了期待,这种设计为本地大学间的竞争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两所老牌公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实际上是以英式教育为基础创办,而新加坡总统陈庆炎先生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创办时则是按照美式教育的思路来推进。这种差异对于原本的教育体制有一定改善作用,效果非常的好。实际上现在新加坡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十分注重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发展自身特色。所以这四点不同总结下来便是:对外国人才实行开放政策、英语教学、政府支持和公开竞争。

记者:我听说贵校还有一个董事会,它的成员来自于不同行业。这一点对中国网友来说兴许十分新奇。

迪枚晔教授:管理大学的运作和公司类似。我们有一个拥有20名成员的董事会,其中2名代表来自政府部门,2名代表是学者,其余16个人都是企业家。他们将对整个大学采取与公司运营类似的管理模式,是我们发展的指南。当然这里本质上还是一所大学,只是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秀的管理者的巨大能量。这一点是我们与中国的大学明显不同的地方。(记者郭鸽 符传威 实习记者左昊畅)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郭鸽 符传威 左昊畅)

汉寿人物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