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0位家长,校长喊你们回来‘上学’!”
2012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璋认真做了一件事:成立济南市高中第一所家长学校。
18位与青少年教育有关的专家学者、一线名师成为这所高中家长学校专家库成员。他们要做的就是引导5600多位学生家长与学校携手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学校开设了8门主题课程。第一讲《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就赢得了满堂彩。
王玉璋说,家长很渴望了解学校的理念,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他希望,家长学校能打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任督二脉”,实现“家校合作,共育人才”。
除了家长学校,山师附中还设有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都会向家长委员会通报。高校招生时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省优秀学生评选等与孩子利益密切相关的选拔都会有家长委员会的参与。“校长实名推荐,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和学校的评委享有同样的投票权力”,王玉璋说,“我校长是一票,家长委员会代表也是一票”。
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这两项系统工程的受益者最终是学生。王玉璋说:“家长是我们的同盟军,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协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王玉璋有自己的思考:“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知识是主阵地。但课堂之外的阵地作用一点也不比课堂小。”
走进山师附中校门,一眼就能看见大屏幕上的讲座预告。这便是学生课外阵地的第一重镇——附中讲坛。附中讲坛包括名人讲坛、教师讲坛和学生讲坛三个部分。除了聆听名家论道,附中学子还可以登上讲坛展示才学。学生讲坛主题不拘一格,既可《解述民国四大美男子》,也可进行《化妆品成分研究》。
王玉璋经常呼吁:“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加一个社团!”在他看来,学生社团是课堂主阵地之外的又一块“高地”。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发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交响乐团、美术小组等3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则是学生们主动开辟的“课后阵地”。山师附中在历年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屡有斩获,许多科技创新的成果来自研究性学习。附中学生还曾代表中国去瑞典和美国参加世界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尽管如此,王玉璋认为“中学生搞研究不在于结果,要注重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的本真意义绝非成‘材’、成‘器’之育,而是成‘人’之育。”王玉璋说,“山师附中追求的是教育的本真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升学率。”
在追求教育本真意义的过程中,山师附中提出,“附中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建设具有大学附中特色的优质高中,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什么是“大学附中特色”?
“我们的优势是依托于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附中。”因此,学校将“大学附中特色”界定为:凭借大学精神的熏陶和智力资源的支撑,附属中学主动构建具有大学教育风范的学校文化,以特色学校文化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从而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百名教授进附中”活动便是构建“大学附中特色”的举措之一。迄今为止,已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来附中讲学或指导教科研工作。
学生除了在“课外阵地”锻炼能力,还可以自主选择23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这是山师附中基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具有大学附中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这一课程文化体系背后是强大的师资建设。
山师附中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为期9年的“名师培养计划”,构建了5个教师专业发展层级。
在具有大学教育风范的文化氛围下,山师附中注重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于有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学校设有竞赛培优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音乐、体育、美术特长生提供专业指导,“让他们在喜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学校提供一些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让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在附中都有自己的舞台”。(郑燕峰 王达)
汉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