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从厦门大学毕业就直接去美国留学了,1996回国,是最早的一批海归。
那个年代,出国留学很不容易,必须要有海外担保人,有这个想法的中国人并不多。
我为什么会去美国?理由很简单。因为从我12岁开始,父亲就经常给我看这类照片,我的祖父1929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经济,他跟祖母游历了欧洲很多国家。
父亲兄弟姐妹六人跟他们的配偶,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因为文革,父亲没有机会出国留学,他对我耳提面命:记住,你以后是要出国留学的。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我的留学路也并不顺利。1992年,全国人民都还穷的时代。我上飞机的时候,把父母给我的两张100美元钞票缝在牛仔衣的口袋里,那是我的全部财产。在洛杉矶转机的时候,本来想买杯可乐喝,可是不舍得破开百元大钞,喝点凉水了事。
我那代自费留学生被称为洋插队,靠端盘子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参考《中国合伙人》邓超扮演的角色)。我经常跟我家娃说起那时候的赤贫生活,他们都表示不可思议。好处是,有了这碗酒垫底,后来生活中的很多困难都是小菜一碟。
我去的城市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士顿,牛仔的故乡、石油城、美国第四大城市,去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今天中国人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姚明在休士顿火箭队战斗过。
去的学校是休士顿大学,那个年代没有pC,没有百度,没有手机,我是从一本pETERSON留学指南上看到这所学校的。为什么选它?因为便宜!
今天我上网查了一下,休大在美国综合大学的排名大概只到前100,现在的中国父母是看不上的,他们张口闭口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好像只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娃,这娃就必须得上世界头牌学校。
92年的时候,对没有奖学金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便宜,生活费学费都要便宜,所以大都选中部南部的州立大学。常春藤盟校距离我们太远了。
很多人知道我的留学背景之后,都习惯性地问:你的很多犀利的非主流思想,是否跟你去美国留学有关系?
也许有。我不知道。
在美国,我明白了这么几件事情
1. 原来学习是终身的,我的硕士班里好多同学是在上班的,晚上来念书。有的已经退休了。不是像在国内那样本科硕士博士连着读,然后才出去工作。一旦一次考不上大学就完了,工作了好像就再也不需要读书了。
2. 没有标准答案。一切皆有可能。
3. 最难的考试不是老师教你的那些,而是你有什么看法?
4.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
在美国的那四年,我的第一大事不是读书,而是怎么赚钱活下去、生存。台湾同学说,太佩服你们大陆同学了,要打工赚钱,已婚的还要做家务,还能照样拿A,这是怎么做到的?我说,被逼的。
我的子女是幸运的,日后他们出国留学,只要用力读书就可以了,钱是爸妈准备的。
我家娃的幼儿园、小学都在公立学校,我是个放养型的老妈,没有给他们安排过应试补习班,我欣慰的是他们有快乐的童年。初中原本想去他们小学街对面一所蛮不错的公立中学,可是根据上海就近入学摇号的规定,我儿子被摇到了一个菜场中学。
我本是个差不多就好主义者,这也差太多了,只好去考民办初中。
进去以后发现,坡度好陡啊,他们从一个快乐教育的公立小学,一下子进了以中考排名为考核标准的民办中学,同班的好多同学长期补课,早就提前学过了预初的课程,压力山大。
还好,跟着我耳濡目染,他们一点都不焦虑,我女儿打趣说:你对我的要求,就是不要被劝退就行了。
高中去哪里?继续跟着这家名校,在应试体制内为中考600分奋斗,努力上他们超级牛逼的高中,还是去国际学校?
走着瞧,看他们的适应情况,把决定权交到他们自己手里。
《哈佛妈妈对你说》、《她把三个孩子送入了斯坦福》跟留学有关的微信公众号上,铺天盖地都是这类标题。我很厌恶!这跟《北大妈妈对你说》、《她把三个孩子送入了清华》又有什么区别呢?家长们想逃离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体制,又陷入了盲目追求外国排名的深渊。
我在美国的那几年,听到的美国父母对孩子可不是这么说的,他们不是众口一词说哈佛耶鲁就是你的唯一终极目标,你必须去到哪里。我听到的更多的是,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有个专门做留学的朋友跟我说,那些排名,呵呵,就是做给中国父母看的,老外也知道你们中国人就迷信排名。是啊,父母自己从来没有留学过,对国外的教育一无所知,也只好信排名了。
以我上的休士顿大学为例,有个著名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超导中心,1987年来自台湾的主任朱经武成功利用液态氮将超导温度提高至摄氏零下180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
他是著名超导体物理学家,曾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经风传他有可能得诺贝尔奖。我读书的那几年他就在休大,这不是排名可以涵盖的。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行事原则:什么最热门学什么做什么,什么最赚钱学什么做什么。至于你是否喜欢,是否适合?不重要,没人关心,你父母也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就是出人头地。
曾经有一位母亲来跟我做咨询,23岁女儿在耶鲁读MBA。她很优秀的,在华尔街实习。其实,女儿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不得不退学回国。母女关系恶劣,女儿指责母亲操纵了自己的人生。我问:她喜欢你的安排吗?喜欢?喜欢又不能当饭吃。她说。
我家娃小学有一位哈佛妈妈,传说中打了鸡血的全职妈妈,共有三个孩子,两个送去了哈佛,跟我家娃同龄的儿子也送去了美国名牌私立中学。她传授经验,在家每隔20分钟要规定儿子做什么。她得意地说,儿子非常乖,非常非常乖。
我觉得常春藤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很有必要给他们做一个心理评估,估计神经症患者、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少。
1996年,在美国呆了四年后,我回国了。其他人回国都是拿到了在国内的外派高薪职位,入住豪华公寓。我在美国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渠道,也不想随大流改行当护士、会计、IT。我身无分文,回来找工作。
这个决定,在当时跟犯神经病差不多。父母非常失望,但是非常仁慈地让我住回我原来的房间,没有扫地出门。我很惭愧,也很煎熬
每当想到我儿女的将来,我总是会闪回我的过往,我是怎么长大的,我所经历的那些迷茫、煎熬、惭愧、焦虑他们的血液里有我的DNA,我能挺过来,他们也能。夹缝中求生存,创新,是我的本事,他们也能学会。
这种蝴蝶的名字叫Ulysses (天堂凤蝶),这幅画是我12岁的女儿画的,充满了潜意识。她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喜欢用画画来表达她的想法和情绪,后来周末一直在美校学画至今。同学叫她神仙姐姐,因为她画得最好,她画的水果我们想吃。
这样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我为什么要求她去攻克哈佛MBA,以后去华尔街光宗耀祖?
而我的儿子,跟女儿完全不一样,他就跟铁臂阿童木一样,是个爱科学的好少年,喜欢各种科学实验,喜欢机器人,动手能力极强。有两个孩子的好处,是你会看到他们巨大的不同。既然不同,又怎么可能是一个目标呢?
什么?让孩子出国学艺术?有些朋友惊呼,那又不能当饭吃。有人很自豪地告诉我如何阻挡了女儿去茱莉亚音乐学院,逼她去MBA了,现在金融公司收入很高。嗯,嗯,你厉害,你英明。这样的人,我不想再跟他多说一句话。
有个朋友说亲戚家的孩子在美国名校学环境工程,毕业了去非洲帮助穷人挖井,一心投入公益事业,他很不理解。替穷人挖井,还要上美国名校吗?我揶揄他说,90后的想法,你这种庸俗的老年人不会懂。
从此以后王子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迪士尼老旧的动画片结尾都是这个样子。而很多中国家长以为考上哈佛牛津也是,从此我家娃就站在了世界之巅,过着幸福的生活。
2011年元旦,我做出了人生重大决定,离开工作了16年的外企系统,全职做心理咨询师。
是的,我没有任何名牌大学的心理学学位,半路出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十三年的咨询经验,丰富的社会阅历,不断花钱学习心理学技术,让自己升级换代。
我实现了很多人的理想,在40出头的时候甩掉了老板,成为了自由人。我现在是一个手艺人,有很多空闲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享受我的文艺女中年生活,习练现代舞,上戏剧课,看各种演出。
今年暑假,我家儿女上了西餐厨艺课,喜欢得不得了,回家马上就能做意面给我吃。授课老师是一对夫妻,自己创业教授中西餐厨艺。先生是五星级酒店总厨,太太复旦外文系毕业,出于强烈的爱好去法国日本蓝带学院学习获高级糕点师证书。
女儿立马说她以后也要去学,回来开一间全上海最好的蛋糕店。之前她还说过做服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开MUJI那样的一体店她还说要去日本学动漫。我跟她说,你想做任何事情,我都支持,但是你要坚持到底。
明年暑假开始,我打算每年让儿女参加一次为期几周的海外游学,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我还要带他们去朋友的公司参观,国企、私企、创业公司,做文化艺术的朋友,还有跟我一样的个体户工作室。
我把世界摊开在儿女的面前,由他们自己做选择。
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我对儿女说,这一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汉寿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