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贵阳市东山社区,有一所远近闻名的打工子弟学校,目前,这所学校97%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16年来,上千名农民工子女从这所学校里考出去。学校的创办人王冬姣如今已经73岁了,她说,在教育上,我没有退休。
办一所打工子弟上得起的好学校我1999年底从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退休,那时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我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退休日子。王冬姣头发斑白,面容也已皱纹满布,但老人的精神丝毫没有减退。
王冬姣是位教师,也是一位军嫂。1978年,她随丈夫从湖南省洞口县调至贵阳,先在贵阳市三桥一所企业子弟学校工作,后调入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1999年,也就是退休之年,一个他山之石的念头在她脑海里茁壮生长。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位处该市东山公园附近,当地住户多为在贵阳务工的外来农民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进入学校读书的机会,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高昂学费和户口问题。恰巧,一个朋友给了她在当地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议,这下击中了王冬姣的心。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她长期与企业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打交道,深知这些弱势群体孩子上学之苦、生活之难。
我一定要办一个让农民工子女上得起的好学校。2000年初,抱着这个念头,王冬姣与同事李泽贵合计,自筹资金,向二十八中借了一栋破旧小楼,创办了贵阳市云岩区达兴学校。学校的场地和名称有了,但是教学设备呢?二十八中附近有一个器材厂,里面堆放了很多破旧桌子板凳,王冬姣和李泽贵找到器材厂领导,恳请他们能对学校进行支持,老教师们的行为感动了器材厂领导,当即答应,里面的桌椅只要看得上,有多少用多少。于是,王冬姣和李泽贵又当起了搬运工,他们爬上一人多高的器材堆挑选这些没人看得上的破桌椅,抬回小楼里修修补补,最终凑足了一个班的用量。
办学之初,王冬姣每天坚持在东山附近走街串巷发广告招生,由于当时没心思打理外表,再加上自己已经50多岁,好些菜贩把她当成了进城租房子的农民工。
农民工子弟的第三家长
2000年9月1日,达兴学校开学时,王冬姣终于招到了57名学生。
开学一个月后,王冬姣发现一个问题,由于自己家离学校比较远,不利于她对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和教师、学生们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干脆搬到学校和教师们同吃同住,成了就读学生们的大家长。每年中秋节期间,她都会叫上家人来学校与教师们共度节日。渐渐地,在王冬姣的带动下,达兴学校的教师们都有了当家长的习惯。
王冬姣曾经带过一名叫龙先艳(化名)的农民工子女。孩子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父母都有吸毒背景,家里给她交了一个学期学费后,就再也拿不出钱了。最让王冬姣揪心的不是学费问题,而是孩子的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会在下午放学后到学校接孩子,但龙先艳父母经常失踪,有好几次,放学后的龙先艳在学校滞留到晚上10点。王冬姣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决定把她留在学校,与教师同吃同住,征得龙先艳父母同意后,龙先艳在学校住了半年多。
王冬姣办学校是为了帮助没书读的农村孩子,虽然不能兼顾所有农民工子女,但能帮的,她和老师们都会帮一把。有名学生因父母过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难,险些辍学。王冬姣得知这名学生的情况后,让他免费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办学16年来,王冬姣的学校已为数十位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减免过学杂费。
达兴学校现任校长许文斌告诉记者,这里是农民工聚集地,他们每天都需要出去务工,下班太晚。长期以往,达兴学校成了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达兴学校的教师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家长。这个做法被很多教师沿袭了下来。
既培养学生也培养教师
达兴学校不仅仅培养学生,而且还大力培养教师。王冬姣曾狠心辞退过一位老师,那种感觉非常难受,疼!
那位老师在任时,教授物理知识,上课找不到重点,王冬姣发现以后,和那位老师谈了很久,直接指出了他的缺点。但不久以后,那位老师做出了让她非常抵触的事情,他竟然把学生叫到家里去进行有偿补课,这不行!最后,王冬姣把那位老师辞退了。
在王冬姣70岁生日之际,她的朋友和学生前来祝寿,让她意想不到的是,那位被她辞退的物理教师也赶来了,并说了一番让她泪流满面的话。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达兴学校给的,我犯了错误,受到了惩罚,当时我很生气,很不解,但是从现在来看,当时我确实错了,在达兴任教的经历已经成了我换不来的人生财富,没有达兴学校就没有现在的我。那位物理教师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公办学校的骨干教师。
既然要办教育,就要让孩子们学到东西。每天放学后,王冬姣都要开设教学公开课,老师们会自己的教学经验,再互相点评,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怕得罪人,总会有所保留,后来这样的公开课多了,大家也就不会在意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达兴学校的教师变得越来越优秀,许多教师最后都通过努力考到公办名校。她说,达兴已经成了民办教师向上走的黄埔军校。
如今,达兴学校的名气在贵阳东山片区越来越大,学生逐年增加,最多时达2137人,教室容纳不下了,许多农民工家长甚至从自己家里搬桌椅,让子女上学听课。2015年9月,学校搬迁以后,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只有1239人,王冬姣希望能够有一个更为宽敞的场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我和我的团队有十足的信心。(工人日报)
汉寿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