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10大谎言,你的思想还在其中吗

时间:2016-05-07 11:11:47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NO.1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考上公务员

当关于公务员考试作弊等新闻传出,很多人都像知道了惊天真相一样地四处宣传,还有人感叹“难怪我考不上公务员,原来他们都在作弊!”。还有就是口耳相传的某某某又找关系打了招呼,面试直接大比分反超原来的笔试第一名,关于这样的版本我听过不下十种,让人产生这么一个印象--没有关系去考公务员就是徒劳。

流言掩盖真相!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们是少数情况,有些小市县我不敢说,就我考过的国考、省考、市考来说,虽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但是国家对这一块监管非常严格,整体上还是公正合理的。我职院的几个好朋友和我差不多,都是农村家庭,自己一个人出来,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但都是吃得苦的苗子,当初相约一起考公务员,陆陆续续都考上了,一个也没落下。其中还有一位还是面试大比分反超其他人,他当时还蛮有顾虑,说别人会不会说他找了关系,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太像做手脚的,我说,你的口才绝对值这个分数。

我想说,夸张的事实成为诸多人退却的借口。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报考了一个有人“预定”的职位,如果你笔试大比分超出,“他们”也是不敢随便动你的。

NO.2公务员考试和中奖的几率差不多

现在的公务员报考录取比例动辄都是300多比1、500多比1,我参加的那次市考报的职位还是1027比1,几率看起来是和中奖差不多,但是真的那么难吗?以下引用一位我很佩服公考名人的话来解释--“其实你仔细想想,这几百个人里面至少有50%的人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去试一下,这部分绝对是炮灰,可以忽略不计;至少有30%的人只是随便复习一下,没有经过完整的训练;至少有15%的人复习方法不对,还在学行测解题十大秘诀、申论万能八条之类的东西,最后剩下5%基础较好,方法得当,复习全面的人,真正的决斗也只在这几个人里面展开,还要除掉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或者发挥不稳定的,你要相信你所经受的训练是绝对让你成为王者的。”

说得太经典了,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是在抽奖,你是在竞争!只要你训练的当,这些比例都是浮云!你会不屑与那些业余选手为伍的!

NO.3我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复习公务员考试

这个观念是大部分人的误区,因为公务员考试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考试,很多时候考的是反应速度和思考节奏,所以复习时间太长反而会影响状态。有人说,难道我准备两三年,就一定比那些一年半年的差吗?这倒不一定,不过时间一长,你的复习就肯定要找别的突破口了,不然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节奏感非常重要,公务员考试不适合打持久仗。

NO.4辅导书一定要各种买买买,把上面的题目都学会

不!参考书的选择一定要认准大机构,“明星产品”,切勿贪多贪全。申论和行测分别找一本系统性的书看一遍,了解一下基本题型。然后就是做题,要做高质量、灵活多变的题目!切勿搞题海战术。 事实上,只要保持思维活跃,真真实实地坚持去感受各种试题的丰富变化,做题分数的持续快速上升会让你没有任何借口去停止练习。

NO.5这次行政能力测试题目太简单了,我就是时间不够,真可惜!

这就不得不说我的一个学弟的故事,他是个非常聪明而且记忆力极佳的孩子,数学系高材生,刚开始打算考公务员的时候还来问了我一大堆问题,复习非常认真,甚至每一种题目下面有多少种题型他都能如数家珍,常常来问我一些不知道哪里收集来的变态难题。但是他做题目有一些强迫症,就是每道题目必须完全搞懂、完美解答他才放过,所以高考的时候他是他们省的三科状元。就这么一个人,考了三四次公务员,从来没进过面试!这绝不是运气的问题!每次考出来都跟我说,“学长,这次数字部分和逻辑部分我肯定能拿满分。”他神色突然间一变,“就是那些文字题和资料题,那么简单的题目不够时间来做,真可惜!如果再给我10分钟,我绝对能上85分!”看着他信誓旦旦的样子,我是一声叹息。

记住这句话,时间就是行测的一切。先练习按时完成题目,先学会如何在不足够的时间里拿到最多的分数,最后再来谈高分策略。千万不要做“考试的时候我再集中精神加快速度”的打算。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和功利心理,一般会比平时慢5-8分钟。

像国考这类型的考试,120分钟140道题,90%的人都难以按时完成题目,至少都有一二十个题是乱写的,还有二三十有意识地去练习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最优化分配时间。

NO.6申论是模式化的固定的东西,只要多写就可以了。

事实是,申论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你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申论的训练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孤芳自赏,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学了一段时间的申论写作后,觉得自己写得非常好了,连标准答案都显然不如自己的文章了,然后还加大练习量,从最开始一天一篇文章变成一天三篇,如行云流水一般。

结果一参加考试,完了,还不如我不练的时候。为什么?申论是有严格的行文标准的,但不是死板的,它对观点、措辞、分析方法和你自己对社会事件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都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你一定要比对着练,找细微差距!身边有水平高的朋友一定要把你的文章多送给他看看。公务员考试吧:gwyksb是个很不错的公考微信平台,水哥推送的申论热点范文,建议好好看看,不然就每天对着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练,今天评论是什么标题我就搜集资料写什么方面的申论,写完再逐段逐句和评论稿去对比,效果也非常好。

NO.7报名就应该报那些招聘人数多的职位,机会大很多。

吃过一两次亏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了,有的职位招2个人,只有15个人报,有的职位招30个人,有4000多人报,哪个竞争更激烈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说招的人越少就越应该去报,招的人数并不能做绝对参考,主要要看限制条件。我建议如果你不是对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职位有特殊兴趣的话,你的报考原则应该是“在我的条件符合的职位里,哪个职位限制条件越多我就报哪个”。假如你是硕士毕业、机械自动化专业、党员、应届毕业生,有这么几个职位:A,专业不限,要求本科及以上。B,理工类专业,要求硕士。C,要求机械相关专业,硕士,党员。那么你肯定要报C职位,不管他们招聘的人数有多大差异。因为是限制条件按决定竞争激烈程度。

NO.8报考要求只要大概符合就可以了

千万要钻牛角尖,你不钻的话别人会钻,报考要求是要100%符合的,不然你进了面试也会被刷下来,一切努力的付诸东流了。所以我建议诸君在开始浴血奋战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所打的仗是有意义的。容易犯错的情况(在部分地区偶有差异)有:1,职位要求是“专科”的,你如果是“本科”或者“硕士”都不能报考,“专科及以上”的职位你才能报考。2,职位要求的政治身份是“群众”,那么“党员”就不能报考。3,如果职位要求“化工类”专业,你是“材料化学”专业就不能报。看起来很奇怪,对吧?但是“化工类”专业其实是有具体范畴的,“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类的专业,不要望文生义。4,职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一年”,你只是在大学的时候去某社区工作站实习了一年,那么你还是不能报考,因为那算你的学习经历(三扶一支除外)。5,专业要求“应届毕业生”的,你2013年9月毕业就只能2013年考,不过现在有些地区将应届毕业生的范畴放宽到毕业后两年,这就要看具体政策了。

还有很多不能详述,在报考的时候请你一定要再三看清楚,有疑惑的地方就打招考部门的电话询问清楚,不要在这个环节一十足成千古恨。

NO.9我考上公务员就是为了收入稳定、生活安逸、社会地位有保障。

是的,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待遇都很好,三险一金加各种奖金补贴,

是的,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工作确实很清闲,你可以朝九晚五。

但是上面这么多总结的经验不是为了让你去赢得一个惬意的铁饭碗!

我们的教育需要人关心,我们的食品需要人把关,我们的医疗需要人规范,我们的房价需要人解决,我们的权益需要人保护,农民工的生存需要人关注,失学儿童的愿望需要人实现,黑势力的保护伞需要人揭去,豆腐渣工程需要人推倒!不要世故地笑一笑,觉得这是幼稚的不可行的。就想想那些公务柜台前爱理不理的、推三阻四的公务员,想想那些整天吃吃喝喝、大腹便便的公务员,想想那些殴打群众、肇事逃逸的公务员,虽然是少数,但是如果你没有追求,你就有可能成为他们!

NO.10自己复习就好了,不需要上培训班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公考的考生,报考辅导班能够帮助你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你是多次备考但遇到了备考瓶颈的考生,有老师的指导,相对而言更容易突破自身的不足。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一些矛盾,比如说报考费用和最后培训效果之间的一个矛盾。

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

第一个是培训班的师资力量。因为大家还都处在犹豫报班的阶段,所以对于老师的授课方式暂时无从正面评价,只能通过已经进行过培训的亲朋好友口中得到主观的评价。那么如何去了解该机构的师资力量呢?建议可以从机构的通过率去了解机构的师资是否真的不错;还有一点应该去了解该机构的老师都是什么体系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大肆宣传的什么什么名师,其实等你真正报班后根本见不到,而真正给你讲课的都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新人。

第二个是费用。这对于刚从学校出来的考生而言压力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现在很多的培训机构推出包过班或者是什么名师班,这种班级的费用是非常高的,对于刚毕业的考生而言,可能是你半年的工资。那么如何去把握这一点,考生可以买历年的公务员考试真题进行模拟测评看看自己哪些模块不足或者直接到机构进行咨询,一般正规靠谱的机构会先给准学员进行测评,然后通过测评的结果再结合对准学员情况的了解,介绍适合的班级。切记不要盲目听有什么什么名师,怎样包过等等的宣传。

看完这公务员考试十大谎言,你的心情是否变得轻松一些了呢?成“公”的道路千万条,而你只能选择适合你走的那一条,并在这条道路上,一往直前,永不言弃,那样才会看到最后的胜利曙光。

汉寿公务员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