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教育信息网 |>
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老师?公开交流不能少
在这种时代演进与更迭的阶段,大学教师如果仍沿袭既有模式,结果或将是学生与时代脱节。像傅元峰这样的老师,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暑假到了,大学校园里的新闻却没有断档。据报道,南京大学副教授傅元峰在他讲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期末考试中,开放式命题,甚至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学习,自己命制两个主观论述题并给出答案。由于“不按套路出牌”,不少同学大呼“太难”。于是,傅老师给班上的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作解释。
严格讲,这本属于课程教学活动,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然而,媒体在报道时拟了一个“吸睛”的题目:南大副教授写公开信向学生致歉。据实而论,我从这封公开信中,并没有看出多少因为考题“太难”而致歉的成分——虽然信中写道,“如果我给你的成绩使你痛苦,请豁达地谅解这一切”,但是谅解的最终趣旨是“然后把精力转移到读书上来”。
傅老师讲授这门课程已有十年,基本上每年都会写类似的公开信。用他的话说,“算是课程总结……更希望能够借此鼓励同学们,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思考不能结束”。可见,所谓“公开致歉”,更多是一名大学老师在课程的教与学之外,跟学生进行的公开交流与沟通。是以,这则新闻的价值,不是命题“不按套路出牌”,也不是考题“太难”,而是一名大学老师的责任与情怀亮了。
汉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