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拒绝网络语言没什么特殊 规范表达更重要

时间:2016-06-06 10:49:38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高考禁用网络语言是出于规范化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网络语言的否定,对考生而言,先打好规范表达的基础比靠几个流行词来展示我很新潮更加重要。

高考日益临近,广东省考试院近日特别强调,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题。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课程)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

亲,加一下我围脖偶平时稀饭看书如果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样一些文字,阅卷老师会不会头大?近年来,网络语言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除了在其发源地网络上通行无阻外,还在日常生活甚至个别正式场合中登堂入室。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重申高考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要求,引来不小争议。

但在笔者看来,高考首先是一项选拔人才的考试,其性质注定了公平和规范是首要条件。网络语言并非规范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群体中流行程度也相差甚远,用到考场上着实不妥。与此同时,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高考还承担着文化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学会规范表达,降低鸡同鸭讲的社会沟通成本,本就是大众教育的基本意义。

当然,若将讨论话题再扩大点,探讨网络语言在其它场合能不能用、该怎么用,恐怕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一方面,在大部分正式场合、公共出版物等带有公共性质、文化教育意义的领域里,网络语言应当慎用。比如承担着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功能的媒体和社科书籍,如果滥用网络语言,除了让一些不了解其含义的人群摸不着头脑外,更可能造成误读和误解一本著作可能要流传很多年,但网络用语的热度也许不过一两年,考虑到知识传播的效率,多用规范语言显然是更好的选择。此外,在一些严肃场合,乱用网络语言也很不合适。比如现在很多公安微博在与网友互动时把亲挂在嘴边,是一种亲切的表达方式,但若用在案情通报、社会公告之中,就损害了公文的严肃性。

另一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则应宽容看待。语言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映射,今天我们所说的规范语言,其实往往也经历过从非主流到主流的演变过程,其间的含义、用法都可能经过了多次改变。网络语言,既反映了网络一代的生存状态,也不失为促进语言进化的一股力量。网络语言中还蕴含着不少创造力:有学者研究称,网络用语把压力称为鸭梨,与古人以柳喻留表达惜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很多网络语言并没有纳入规范用语中,并非因为其源自网络的身份而遭到歧视,而是还要考察它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不是昙花一现才能自证其生命力。实际上,随着雷人山寨粉丝等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一些意象贴切、使用频繁的网络用词已经迈入了规范行列。由此可见,对待网络语言,既要心怀开放的态度,又不可缺失对规范的尊重。

高考禁用网络语言是出于规范化考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网络语言的否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分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语言并不是某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在长达几千年时间里,在各种文明交叉影响、人们日复一日使用的过程中,才大浪淘沙形成了表达效率最高的规范用法。对学生而言,先打好规范表达的基础,领略中文博大精深的内涵美、意象美、音律美,远比靠几个所谓的流行词来展示一下我很新潮,更加重要。

汉寿新闻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