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热点解析:孩子谎言堪比剧本,是谁之错?

时间:2016-05-21 11:06:15 来源:汉寿教育信息网

背景材料:

不想上学,说自己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喂了药;怕被爸爸打,费尽心思写下四次被“抢钱”经历;500元压岁钱充Q币,谎称自己回家途中被抢劫;不想分手,说自己脑子里长个瘤……

这些谎言,都是从孩子的嘴巴里说出来的。你可能好奇,现在的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其实,谎言起于模仿,不管编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孩子想表达什么。

迫害型被三十多岁的女人喂了药

“刚在医院,有个小学女生送来急诊,今早独自上学路上被一个三十多岁女人抓住,卡住嘴巴塞了一粒药下去,不知道什么成分,头晕恶心腿发软,流冷汗,已经送去催吐,警察也到场调查。大家一定要多提醒独自上学的孩子,上学路上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和陌生人太靠近!”

前天,这条发在朋友圈的微信,配上图片,让家长心慌慌,惊动了警察。可到了傍晚5时许,警方出面辟谣,所谓“塞药”是孩子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了逃避上学。

据了解,这名小学女生今年9岁,在谎言被揭穿前,说以前曾被塞过一次药,这是第二次。

动作型四次被抢情节生动

去年9月14日,金山辖区一名初中生,编了个被抢钱“大片”,情节堪比电视剧本,最后也惊动了警察。

他把四次被抢钱经过,洋洋洒洒写在一张A4纸上,细节清清楚楚,有动作,有对话,有场景描写,比如:“我骑自行车看见他了。我往另一个方向骑去。骑得太快撞到树的旁边,我摔倒在地上,那个人飞快地向我跑过来,抓着我的手,搜了我的身,他让我趴在墙上,搜到了5块。”

民警调取监控,没有找到抢钱的人,最后,这名初中生招了。原来,他迷上打游戏,花掉了早餐费和零花钱,怕说实话被父亲打,才编了“剧本”。

意外型走进巷子遭到抢劫

“警察同志,我孩子昨天回家时被抢劫了,你们要处理啊。”今年2月,集美14岁的男孩小逊遭到“抢劫”,母亲王女士赶紧把他带到马銮湾边防派出所报警。

小逊告诉民警,2月22日,他晚上回家时,经过一条巷子,被一个陌生男子拦住,男子抢走了其身上的500元压岁钱。

不过,民警听完小逊的叙述,发现小逊神色紧张,不像是在回忆,而是在“编故事”,而且多处细节描述前后矛盾。

王女士说,儿子平时喜欢打QQ游戏。在民警和王女士的追问下,小逊终于交代,他拿压岁钱去充了Q币,由于怕母亲责备,便编造出被抢劫的故事。

韩剧型我脑子里长了颗瘤

“我脑子里长了一颗瘤,很快就死了。”这是一名高中女学生告诉男朋友的话。

厦门心灵空间心理咨询中心曾接触过一个案例,因为感情困扰,一名高中女学生找到心理咨询师,说男朋友的家人反对他们在一起,可她不想分手。

于是,她编了个谎言,称自己脑子里有瘤,将不久于人世,博取同情,果然,男朋友没有和她分手。谎言很快被揭穿,男朋友的家长认为她不诚实,更讨厌她,最终两人还是分手了。

她反思自己,从小就喜欢说谎,谎话信手拈来,演得非常逼真,比如说自己家住别墅,家里人开豪车,偷同学的铅笔、橡皮擦也能编谎言,说谎已成了习惯。

相关评论:

新华网:《孩子谎言似剧本,板子该打在电视剧身上?》

孩子会撒谎,这其实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今的为人父、为人母者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说过谎话。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生活在一个逼仄的小世界里,脑洞开得少,编造出来的故事大抵都是“老三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弱爆了”。

而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为孩子编造谎话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不光是电视剧,现在上了学的孩子,有几个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拿来看电影或者小说方便得很。从这个角度讲,文化产业确实有待整顿,尤其应该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把不良信息和孩子隔绝开来。

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孩子说谎的“黑锅”甩给影视剧,真正需要为孩子的撒谎行为负责的还是教育。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它还应该包括人格、德行的教化。教育的主体也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父母才是孩子人格形塑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更何况,孩子最善模仿,容易受到周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身体力行很多时候远比空洞说教有价值得多。如果教育得当,孩子说谎是会得到纠正的。

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巨大的竞争、升学压力下,无论学校还是父母,在教授书本知识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培养。孩子用在学习解方程式、背单词上的时间就是要远远地多过用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品格健全的人上的时间。有些父母还有意无意地把成人世界中的尔虞我诈、钻研算计传授给了孩子。这种情形之下,就算孩子每天看的都是小清新、正能量的影视作品,恐怕也未必会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想起前段时间舆论对一些动画片的口诛笔伐,斥其“情节血腥暴力,教坏了孩子”。笔者不禁愕然,想当年小时候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其“血腥”程度绝不亚于如今的卡通片,怎么没人提“误人子弟”的事?这些作品反倒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可见,孩子爱说谎,源于教育的疏漏,甚至是成人世界矫饰伪行的投影,父母与其怪罪电视剧,不如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今日头条:《孩子谎言堪比电视剧本,非一家之罪》

如今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渠道可谓是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网络、广播,也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传递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自然避免不了一些低俗趣味,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视节目穿插其中。

孩子通过模仿电视节目的内容,再对其“粗以加工”,便成为孩子应对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利器”。虽然,编织出来的谎言禁不起推敲,容易被戳穿,但是,对于父母而言,一定不会有一点喜悦,反而更加焦虑。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小年纪就谎话连篇,长大后还得了?

诚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明辨其中的对与错,他们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一些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便会在孩子的心灵中无限“勾勒”,严重干扰,混淆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净化荧幕,实施电视节目分级,刻不容缓,然而,影视节目分级,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还需家长正确引导,加以管教。

事实上,孩子撒谎,大多针对的还是自己的父母,这不得不发人深省。家教的缺失,才是导致孩子谎话连篇的关键因素。唯有,良好的家教才能隔绝不良信息的侵入,让有益的信息,促进孩子茁壮成长。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面对孩子的过错,有的只是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之中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还有的家长任性的让孩子一起陪同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种种任性和疏忽,让孩子逐渐向谎言以及不良行为滑落,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归根结底是自食其果。

由此可见,孩子的谎言堪比剧本,不能全部怪罪于影视节目。在呼吁净化荧屏,加强对影视节目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家长的引导,给予孩子观看有益的书籍,让他们在书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面,要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通过平等有效的交流,和风细雨的引导,将孩子的戾气化于无形。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告别“剧本”的谎言!

网易新闻:《读懂“孩子谎言堪比剧本”背后的需求》

心理专家说,3岁以下的孩子,撒谎属于不自知的行为,不必太计较;但3岁以上的孩子,当第一次出现撒谎时,应当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不错,孩子撒谎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第三次,必须警惕孩子撒谎的苗头、掐掉孩子撒谎的势头。

孩子撒谎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做错事想逃避处罚,有的是想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有的是想通过撒谎获得认同和赞赏,有的是对父母的一种对抗,有的是不愿意做某些事情等。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孩子撒谎的理由,这一点必须告诉孩子——小时候做个诚实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做个诚实的人。

孩子撒谎途径不少,有的是跟大人学的,有的是跟同学学的,有的是从电视剧里学来的。孩子的模仿性强,好的坏的都容易学会,这就需要大人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大人要做不撒谎的榜样,行胜于言;要教育孩子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不能是非不分、对错不管,看到什么就学什么;要教育孩子学会批判接受新事物,比如孩子看电视剧时,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看,教育孩子电视剧里有的东西只能看、不能模仿。

孩子撒谎不能成习惯。一个好习惯,终身享受它的利息;一个坏习惯,一辈子偿还它的债务。媒体报道过一个真实故事:曾有一个孩子,一遇考试便产生抵触心理,谎称肚子疼,久而久之,后来碰到考试,真的肚子疼,经过心理治疗才康复。可见撒谎的危害很大,所以不能把“孩子谎言堪比剧本”当笑话看。

读懂“孩子谎言堪比剧本”背后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不能让撒谎害了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孩子营造诚实不撒谎、诚信不欺骗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模拟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声称孩子的谎言堪比电视剧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孩子撒谎的水平越来越高,有的甚至看比电视剧本,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孩子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跟着电视剧学坏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青少年教育的缺失。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危害社会。

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产品的丰富多元,为孩子编造谎话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但真正需要为孩子的撒谎行为负责的还是教育。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它还应该包括人格、德行的教化。教育的主体也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父母才是孩子人格形塑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巨大的竞争、升学压力下,无论学校还是父母,在教授书本知识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培养。在大多数家庭中,面对孩子的过错,有的只是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无形之中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还有的家长任性的让孩子一起陪同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而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评“三好学生”;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评“优秀学生干部”;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入党,可以拿奖学金,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而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等,很少成为学校评价学生的因素。种种任性和疏忽,让孩子逐渐向谎言以及不良行为滑落,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的学校,归根结底是自食其果。

杜绝青少年撒谎问题,我们在呼吁净化荧屏,加强对影视节目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家长的引导,给予孩子观看有益的书籍,让他们在书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面,要多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通过平等有效的交流,和风细雨的引导,将孩子的戾气化于无形。另外,学校也要转变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除了培养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之外,尤其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和完美人格的培养。

最后,惟愿我们所有的青少年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希望。

汉寿公务员

版权所有:汉寿教育信息网

|

联系我们